当前位置 首页 > 看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重庆市2016-2017学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发布:管理员 时间:2018/1/3 阅读:295 次
2016-2017学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着力点,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管理,努力促进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高校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精神,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学校发展规划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2016年,全市有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7所、民办本科高校8所,在渝军校3所,本科招生专业点总数1150个,市级特色专业251个。重庆市高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新专业点42个,新增本科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能源等行业,在较大程度上对接了重庆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全市普通本科在校生为44.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60.8%。其中,本科招生11.6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4%。本科毕业生为10.9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的57%。选派5所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师赴新加坡研修。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在渝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63%以上,且到我市重点产业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5所本科院校(不含军队院校)共有专任教师280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共4196人,副高级职称877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15048人。共有教室面积247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68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3万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42万平方米,体育馆34万平方米,图书4511万册,信息化设备266438万元。

重庆市不断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2016 年达到14.13%。当年,25所本科高校投入191.5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09.74亿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均拨款超过12000元。

三、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

研究制定《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专业设置改革提出了要求。上报教育部备案或审批本科专业53个。立项建设83个本科特色专业点。对10所市属本科院校43个特色专业进行了验收,对暂缓通过的10个本科特色专业进行了复查。

(二)课程建设

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推进教学优质资源库建设,开展全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抓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和社会实践研修活动人选遴选推荐工作,举办“青马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思政课教师教材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实施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首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0门,供学生选课使用。3所高校6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14所高校53门课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中国大学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上线和更新工作。举办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出一等奖15件,二等奖40件,优秀奖60件。

(三)教研教改

围绕深化重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主题,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开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综合改革、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培育重庆特色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2016年,经过严格审查、评审和公示,重庆市共立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70项,其中重大项目31项,重点项目99项。

(四)创新创业教育

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通知》。对重庆市市属本科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推荐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推荐重庆科技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为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组建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师资库,推荐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86名。以国家“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重点,以各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完善国家级、市级和学校三级创新创业大赛体系。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高校达66所、参赛项目总数达2700项,全国银奖2项、铜奖20项,市级金奖25项、银奖35项、铜奖60项。全年组织学生参加10余项市级以上赛事,确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个,市级576个。

(五)实验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全市高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立项建设),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83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1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个,市级高职高专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0个。2016年,全市高校新增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立项建设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高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5项(其中牵头17项,参与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6项;市级批准立项自然科学项目569项,高校创新团队50个,高职院校新技术推广项目20项。全市高校10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六)教材建设

坚持“三优先”的教材选用原则,即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和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进一步提高教材选用质量。

(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庆市引导各在渝本科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认真总结自身办学历史与经验,根据教育规律凝练独有特色,大力支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实践。印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引导市属高校建立具有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提升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立德树人,依法建章,规范管理,创新举措,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和科学化水平。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

重庆市要求各本科高校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校领导班子研究教学,建立完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集各教学院(部)与相关职能部门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进行阶段性工作回顾和总结,及时规划下阶段工作要点,聚焦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研讨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部署阶段教学工作重点,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

重庆市要求各高校逐步建立教学数据库,通过数据动态更新与分析,实现科学化教学管理。2016-2017学年,所有在渝本科高校按期完成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各高校的质量报告,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数据丰富,统计严谨。

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不仅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展示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重庆市要求各本科高校在学校门户网站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开发布,并对各校本科教学质量发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适时公布。

(三)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与督导

重庆市各本科高校均制定了一系列日常教学运行规章制度,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建立了校内教学督导组织,实行了督导听课制度;形成了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学日志等渠道了解日常教学信息,建有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了日常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2016年,我委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对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两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对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七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各个学校对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质量监控体系逐年完善。大多在渝市属本科高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专业设置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和社会需求调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五、学生学习效果

近年来,在渝各本科高校学生的体测合格率、毕业率、就业率、授位率的均值均稳定在90%以上的高位。各在渝本科高校逐年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从目前各高校反馈的数据看,整体上全市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较好、行业认可程度较高。

六、特色发展

(一)推进高校分类发展

印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根据各高校的发展潜力和办学特色,加强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引导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

(二)加强“三风”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本科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重庆市教委组织专家组继续加强高校巡查,主要采取查看学生早晚自习情况,走进教室听课,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或走访师生,抽查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查看考试组织现场,了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查找学校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定期巡查和意见反馈,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

七、存在的问题

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新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高等教育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一流大学太少,新建本科院校较多,应用型转型发展任务重,高层次人才、高起点科研平台不够,对外开放办学能力不强。高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重庆高等教育进入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个别高校办学理念不够清晰,“贪大求全”和“过分看重经济效益”的思想仍然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特色与优势专业学科仍需进一步凝练。

(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高校办学活力不足,办学体制、人事制度、经费投入制度、招生考试制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八、未来工作展望

(一)指导市属高校加快转型发展

一是扩大高校转型发展的范围和层次。支持以部分二级学院、部分学科、部分专业、部分课程为重点,推进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二是突出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导向。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优化专业结构,完善高校专业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群。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生均拨款来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是对市属高校进行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构建与我市产业对接紧密、办学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发展能力强的现代高等教育供给体系。

(二)紧密结合产业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状况调研。我市高等院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提升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二是强化专业设置管理。严格新专业设置标准,根据重庆智能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新专业设置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现有学科专业设置状况、本科专业的稳定性与动态发展的关系,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新增专业时,限制专业点数超过5个以上的专业。对专业点数在10个以上的专业,充分利用市场杠杆,依据就业情况以及专业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对投入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实行限制招生。三是加强专业动态调整。开展专业评估,重点评估专业目标定位、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引入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实施动态调整,对于不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同质化严重、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有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三)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建设国家、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统筹推进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工作,以研究项目为抓手,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培育,建立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引导高校加强高水平成果培育。指导重庆市高校继续实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健全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省级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开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发布办学水平、办学绩效、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等评估结果,建立健全信息公开问责制度,推动高校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办学信息,加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招生录取等方面的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评价与监督。督促各高校要认真编制本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在学校门户网站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开发布,接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社会各单位的监督检查。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发挥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联结点的优势,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高校与海外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着力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大力加强内培外引力度,瞄准重点专业选拔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外访学研修,重点围绕“三特行动计划”实施特色专业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发挥高校引才主体作用,探索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来渝教学科研。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互融互通,互鉴互学。着力开展中外科学联合攻关,培育一批产学研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到2020年建成具有重庆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各高校至少打造1个众创空间,在全市布局100个高校众创空间,建成55个示范性众创空间。布点10个市级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研发中心。遴选1000名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担任高校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学院(创客学院),探索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健全各级各类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赛制,制定确保覆盖全体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赛的办法。

(六)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

基于“平台+应用+服务”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鼓励高校开发符合国家建设规范、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提高高校数字资源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需求的能力。鼓励高校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市级统筹的高校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实现跨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互联网+和信息集成为依托,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获取。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效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拓展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七)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紧紧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为依托,以现代大学制度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支持高校出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操作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党委政治权力、校长行政权力、教代会(工会)监督权力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推动各高校完成章程起草,完善章程核准程序。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评价教育”的机制;强化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争取中央部属高校优质来源计划;加强市内外优质本科招生计划同质对等交流力度,提高本科来源计划质量。

作者: 来源:

文章内容版权声明

1、本网转载文字、图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转载稿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对于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果本网所转载稿件的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于文章转载发布时间起两周内使用用电子邮件(zexiaotong@163.com)通知本网,本网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择校通”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择校通”所有,转载请署名“择校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